请简述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4:48:12
请简述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请简述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请简述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请简述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兄弟,这里是法律网站,不是神学哲学网站.“神正论”是两个希腊词theo(神)和dike(正义)的合成词.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莱布尼茨(Leibniz,GottfriedWilhelm,1646—1716)的《神正论》(1710).这种尝试的提出缘起于神之全知、全善、全能的属性与现世中存在的不公义现象之间的逻辑上的悖论(logicaltrilemma),在晚近最强有力的提法便是EdwardMadden,PeterHare等人提出的“无缘无故的罪恶”(gratuitousevil).——作者注开始于《圣经"旧约》的《约伯记》中神人之间的精彩对话以及《传道书》中关于义人恶人的言说中传7:158:10—9:6等.,并且通过约伯的话给出了答案,即“我所说的是我所不太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所不知道的”(伯42:3) 这种解答在理性与信仰的张力下无疑有些缺乏说服力.自古及今,许多著名的神学家和许多哲学家都考察过“神正论”问题,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早期奥古斯丁的经典神正论指出恶是善的缺乏,是上帝出于善的目的改造恶.晚近的普兰丁格亦有“更有价值的世界众人具有实实在在的自由”AlvinPlantinga,God,FreedomandEvil,fromLouisP.Pojman,ed.,PhilosophyofReligion:Ananthology,thirdedition,p.203.中文译文可见《当代西方宗教哲学》,迈尔威利"斯图沃德编,周伟驰、胡自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的“自由意志辩护论(thefreewilldefense)”. 上述一些神正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在欧陆哲学传承中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承续了古希腊哲学思想,这些独特而有价值的思考平时少被提及,有待我们研究.奥古斯丁的神正论这位古代神学集大成者,他认为恶是善的缺乏.他说全能全善的上帝不会允许创造物中有恶的.那么,又怎么有恶呢?他认为恶的东西,除了是善的缺乏外,还是什么呢?在动物的躯体里,疾病和伤口只不过是外着健康的缺乏;当治疗获得效果,这并不意味呈现出来的恶.同理被称作为灵魂中的邪恶的东西,也不是别的,而只是天然之善的缺乏.他们也不能转移到别处去,所以,一切存在的东西,他们的创造者是善的,它们自己就是善的.但是,由于它们并非像它们的创造者那样是至善和不变的善,它们的善就是可以减少和增加的.善被减少,这是一种恶,尽管无论它减少了多少,只要它还继续存在.虽然恶不是实体,却是有杀伤力、破坏力的.奥古斯丁就这样承认了恶的真实性及其破坏性,同时又以不可知论的方式,指出我们只能知道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实体.[1]他把恶分为三种,第一类称为“物理上的恶”,指事物的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与伤害,自然灾害,人由于生老病死等生理原因造成的身心痛苦等皆属此类.这一类的恶的原因是缺乏完善性,没有一个具有造物主样十全十美的本性.但从整体上看,他们都服从完善的秩序.第二类恶可以称为“认识的恶”.这是一种悖理:把错误当作正确接受,将不确定当作确定固守.认识上的恶的原因是人的理智之不完善,与自然界的恶的原因基本相同.第三类恶为“伦理上的恶”,只有这种恶才称为罪恶.他说,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并不是说罪恶与意志无关,而是说罪恶是意志的悖逆,选择了它不应选择的目标,放弃了不应放弃的目标.他认为伦理上的恶与认识上的恶相关.[2] 奥古斯丁要早期的回应是:恶是自由意志的代价.出于其仁慈,上帝想要创造一个无恶的世界.然而,出于其智慧,他知道人类若非自由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否则是不能幸福的.上帝像慈爱的父一样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那么就为恶敞开了大门.恶的行为是由人的选择直接造成的;自然的恶是由人的选择间接导致的.假如我们选择了听从上帝的话,那么上帝本是不会允许遇到恶的.照这样的观点,上帝就不为恶负责,因为一切的恶都是人类选择的直接后果.但在奥古斯丁晚年,他对神正论的理解又诉诸于人智慧的有限,上帝眷顾了约伯,并展示给约伯不可穷究的智慧.上帝令约伯巡视了受造物美善的一面,不仅提示约伯其权能与智慧的威严的一面,同时也提示了善与恩宠的一面.结论是,“上帝针对他的朋友们作出诅咒性判决,因为他们并未像自己的仆人约伯一样好地讲述上帝.如果人毫无理由而被痛苦煎熬,则毋庸讳言,痛苦就是痛苦,在此无需粉饰.人们应当就恶与痛苦提出抱怨.上帝所意愿的并非虚伪,而是愿意看到人的良心的正直性.上帝意愿人在异常状态中仍然自愿相信并且热爱上帝.约伯愿意直到生命最后都保持虔诚的信仰.“只有良心的正直,而非理解力的优越,以及忠正而毫无掩饰地承认其疑虑,只有在上帝面前摒弃并未真正感受到的坚信,在约伯的人格中,在对上帝的判言中决定诚言者之优越性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约伯并非宗教献媚者.他以其行为证实了自己并非将其道德建立在信仰上,而是相反,将信仰建立在道德上.[3]在《约伯记》里面,对于约伯朋友们理性化尝试的批评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些尝试企图为在面临行为与结局的不相适应、不吻合的情况下为上帝的伦理智慧进行辩护.康德认为,如果上帝之路、上帝之智慧在自然秩序中对我们而言无可验证的话,带有伦理秩序特色的上帝之路在与自然秩序的连接中而被隐匿于理性之外.通过奇妙的神视,约伯应当学会,如果人类理性不是在自然秩序中辨认出上帝的智慧,那么这一理性就更加不可能在伦理智慧中认证上帝的智慧.所以上帝的智慧在义人的受苦中有着神秘不为人知的运作.他仅仅因为找不到自己受苦的根源,就开始怀疑上帝的正义性.好在他并没有在苦难中背弃上帝,他愿意坚守对上帝的忠诚,直到生命之终极.参见伯27:5.6.在此可以看出,约伯虽然对于上帝正义无法进行伦理思辨的认证,但是坚信这一伦理实践的确定性.约伯获总而言之,上帝并未也不会解除因对反目的者的经验而对神的智慧满腹狐疑,只会更多地加强这种疑惑,证明其无可消解.恰恰在此,约伯感受到面对实践性论证的上帝的实在性,任何理论的诉求都无济于事.于是理论之苍白暴露无遗.上帝特殊的眷顾并没在理性上重塑约伯的信仰,而只是训导他,不要将理论的理性疑惑施加在对上帝智慧的伦理建构的信仰之上.推荐〔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周伟驰译,《奥古斯丁》,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