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巴金的《家》的读书笔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14:35
求巴金的《家》的读书笔记!

求巴金的《家》的读书笔记!
求巴金的《家》的读书笔记!

求巴金的《家》的读书笔记!
谈了两个人,还有一个不算主人公,就已经费了这么多文字.也许是我要说的太多了.
再来谈谈二表哥觉民,不知是因为我对“觉民”二字的反感,还是对某些事实的印证,总之觉民的开始除了第一句话都令我感到厌恶,仿佛是一个小人;也许有些电影的老二都是油滑的或是“觉民”让我想起了那个电影的油滑角色,总之他在我的脑子里一直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我并未看仔细他的描写,却脑中明确了他戴眼镜的样子,直到后来说到“那一副金丝眼镜”,令我也是很惊讶),很狡诈,很无赖的感觉.那封信,让我对他的性格定了格……之后的一切仿佛是受最初印象的影响,令我很困惑:对大哥的怜悯——很假;对觉慧的关心——没意思;对琴的爱情——也过于激进.只有最后的送别,让我对他的认识又回到了零刻线.说明我好像错了.但他到底是什么人?我却不懂了.我只明白他是一个介于觉新和觉慧性格中间的人,象墙上草,两边倒,没有主见的样子.我还觉得他是会毁掉琴的.最后他的“觉醒”令我有些欣慰,也看到了他光辉的未来.
谈到觉民,就想到了琴.或许现在女子美发比男子强多了,女学生进学堂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所以下意识的我没有认为这是错的.并且我觉得琴也是一个优秀的女子.仿佛在我的眼里,《家》讲述的男子都是循序渐进的,而女子却是爱憎分明的.一个优秀的新青年,徘徊在新与旧的之间,她这样的尺度,最令我满意.她不象鸣凤和瑞钰那样有经历,那样“懂事”,可却给人一种可爱无暇并略带忧郁的感觉.觉民嘛,我看不懂.还要多说一些,我不知她和觉慧的感情是怎样的.巴金费了一些笔墨去说觉慧以前是爱过琴的,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他和她分别的一句句话和动作跟令我琢磨不清——他俩到底是怎么样个关系?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加,我会解决它的.这比我读懂觉慧,读懂觉民要容易得多了.
最后谈谈大表哥觉新.一个守旧的人,一个新潮的人.他的做法——担起担子,忍辱负重,都是可以被我理解的.他似乎有些太守旧了.反之,他又是太苦了:失去了前途——要是我,我也会这么做;失去了真挚的爱情——现实不会发生,但我处在当时的状况下,也是会这样做的;失去的亲人——没的可说;失去了所爱的人——令他觉得更对不起她;失去了爱人——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人世间真的有这么苦的人啊!我的怜爱之心又汹涌起来,不听话的两个弟弟,要是我,我真的活不下去.这个时候,还去说什么“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能活下去就不错了.这个时候,还能把持家务,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伟人.我们可以想想,这样一个苦人,即使守旧一点,谁又能说什么呢?不是么?是的.我是痛恨他如此守旧,不近人情,可是,且不说觉民,如果让我从觉慧和觉新中选一个,我宁愿选后者.
大家都以为我谈完觉新会谈两个人.事实上,我要谈三个人.
梅表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是主角,为什么会有人为了她而流泪(我是指读者),为什么会有人因为她而看不下去(或许是电视剧和越剧的刻画).上面说过,我后半部仍的确曾看不下去过,但是,梅姐的死我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去看的,甚至没有“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许钱梅芬的相貌性格在我心中不重视,现在想来,我也很为她感到悲哀,可是,为什么我没有一丝感觉呢?我明白了.梅姐远嫁后的时光巴先生描写得太少,以至于使我联想不起痛苦的经历.放过我吧,放过梅姐吧,我真的不知我要去说什么……
少奶奶瑞钰.这是个该说说的人.她也是一个懂事的人,她懂得礼教是荒谬却要执行,懂得爱情是虚伪却要进行.我觉得她和守旧后的觉新才真是一对.她的和善,她的容忍,她的平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闺秀.我有时在想,也许当上少奶奶的鸣凤也会是这样子?不,鸣凤更注重的是爱情,而她更注重的是“人情”.试问,她会是真心喜欢梅姐?我觉得不会.她只是为了帮助觉新去掉一块心病,她去爱梅姐,总比觉新留下功夫去心系梅姐要好得多.可这终归是失败的,却也正好印证着封建王朝的失败. 她的死,确实在我心中泛起过波澜.我不希望她死,因为似乎的这部作品说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明白.他其实想说不要懦弱的活在封建下,要反抗……但是,为了觉新,为了家庭,为了读者,是否可以不写得那样惨,正像觉慧脑中的“四个五个六个棺材”.她的死,我确实没有过惊天动地的触动,却很突然.因为剧情太“冲突”了,不让人有丝毫喘息,以至于我惊讶的回过去连看了三遍.老太爷的死就让我悲痛,一直积攒到这里,终于爆发了——使我又停止读了下来.
第三个人是谁呢?是报社的许倩如?是裹小脚的淑贞?是做了姨太太的婉儿?是私立公馆的克定(好像是叫克定)?……都不是,正是让我很悲痛的高老太爷.为什么?我为他感到痛恨,不值,悲哀.老太爷其实是被克定(真的忘了是不是他)气死的,吃药后回复的第二次生命又是被巫师吓死的.老太爷就这么死了,这我不感慨,这就是命.但是,整天的各房不合,儿孙造反才是让我为老太爷心碎的.我们都说换位思考,试想一想,哪一个人不希望把自己的家管好?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子孙?就是现在,哪一个人不希望看到“四世同堂”?封建的表象的确实在老太爷上体现,但真正令人刻骨铭心、咬牙痛恨的人是“克”字辈的人,他们才真是这个社会下的产物.而在那些所谓“新潮人”的眼中,这是罪孽,他们在看笑话、在看把戏.我知道,那是在写以前,以前是不同的.这么多天来,我一直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可是,家中真正又有几个人从心底敬重高老太爷呢?“克”字辈中有有谁?当他躺在椅子上想到“他第一次认为自己好像是错了”,我竟然以为这是觉慧所想.他的确有错.但儿孙不孝是他的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知道老太爷平时的言行过于郑重.可是,当你的孙子离家出走,哪个不会生气,哪个不会象征性的说几句“严词”?临终对觉慧觉民说着“要好好读书”,成家立业.谁的心中不恁的悲痛?这就是所谓的“封建”?这是老年人的心理啊……
一口气写了两个小时的我长舒一口气,我要歇歇……
最后,看完了《家》,说完了每个人,我想能否探讨一下《家》的深层含义呢?如果说我对人物性格的眼光还过于“毛躁”,那么,是否探讨这个就会好些?我努力去做.
文中出现过两种人,一种以觉慧、高老太爷为代表,是以自己为主的.他们不能忍受别人做逾越自己同意范围的事,他们以“我”为主.还有一类是以觉新夫妇为代表的,是以大局为重,努力让自己做的大家都满意的人.他们以“你”为主.那么,到底是以谁为主好呢?我倾向于以“你”为主.看过《家》,你不觉得他们夫妇很“伟大”?因为从这一点上来看,觉新夫妇似乎永远在为别人考虑,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说大了).这样的人,会使人在焦躁中心宽,却容易因心事过重而遭人口舌.但是,这样的人,是否比不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一心追“新潮”的人好一些、伟大一些呢?!是的.是的,他们很累,可是做到别人都很好不是更好么?是的,他们也有不妥之处,可是他们不也在努力改变吗?他们也是没有“缚鸡之力”的.
我们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管家的一个不能少.我们看《家》中有很多关于“忘记”的描写:外边战乱,里面打牌,牌让他们忘记了;周氏不一会儿就忘记了这个身世悲惨的女子;钱太太看见觉新,以前的事便忘记了,大喊起来;觉慧不久就忘记了这个女子……太多了太多了……为什么?为什么以“你”为主的人在他的前后出现过“忘记”二字(当然,除了以“忘记”褒义的意思出现)的时候要少得多?是因为他们心系社会,心系家人,心系……这仍然夸张了.因为要说社会,他们的确有些远.但这,却就是我要说的《家》给我的终极意义.若“你”不是世界,维和部队、红十字会不会出现;若“你”不是世界,奥运不会引人注目;若你不是世界,也许世界早已灭亡……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个人都以“你”为世界,那么世上或许反而不好,但是,如今这样的人太少,以至于家庭、社会的不和谐、吵架太多太多.如果我,考虑一下他人,或许家庭真的会很和睦,世界真的会很美好.那么,自己身上背负一些事,心中承担一些事,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努力去做.作为激流三部曲,《家》也确实带给了我这样一股激流,这样一抹清新的味道……
不管怎样,我认为《家》可以是个好例子,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若现在我们仍拿70年前的眼光来看的话,或许会按巴金先生的原意来理解,但是,正因为她没有刺穿人的心,仅仅是痛,反而更加使人回味珍惜起自己的时光了.事事都有两面,我看了《家》,仅仅感想了这么多,但我觉得这些感想很有意义,对我的启示也很大.有一句话不错,就拿她来结尾吧: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蜿蜒的经历中成熟的.我想,看书,也是一种经历吧……
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后感,也许是因为压在心中的太多太许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