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是陈寅恪的一首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56:07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是陈寅恪的一首诗,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是陈寅恪的一首诗,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是陈寅恪的一首诗,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是陈寅恪的一首诗,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
  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
  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第一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
  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刧昆明
  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题牧斋初学集并序
  余少时见牧斋初学集,深赏其“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
  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之句.(牧斋初
  学集参陆“谢象三五十寿序”云:“君初为举子,余在长安,东
  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余邸中,相
  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犁庭扫穴之举”等语,可
  以参证.同书玖拾天启元年浙江向试程录中序文及策文第伍问,
  皆论东事及兵法.按之年月节候,又与诗意合.牧斋所谓“庄周
  说剑篇”者,当是指此录而言也.)今重读此诗,感赋一律:
  “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
  海南山下巽田.”(牧斋有学集壹参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
  四十六首之四十四“银磅南山烦远祝,长筵朋酒为君增.”句下
  自注云—“归玄恭送春联云,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寅恪
  案,阮吾山葵生茶余客话壹贰“钱谦益寿联”条记兹事,谓玄恭
  此联,“无耻丧心,必蒙叟自为.”则殊未详考钱归之交谊,疑
  其所不当疑者矣.又鄙意恒轩此联,固用诗经孟子成语,但实从
  庾子山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
  粟.”脱胎而来.其所注意在“秦庭”“周粟”,暗寓惋惜之深
  旨,与牧斋降清,以著书修史自解之情事最为切合.吾山拘执孟
  子诗经之典故,殊不悟其与史记列女传及哀江南赋有关也.)谁
  使英雄休入彀,(明南都倾覆,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独留金陵.
  未几牧斋南归.然则河东君之志可以推知也.)转悲遗逸得加年.
  (牧斋投笔集下后秋兴之十二云:“苦恨孤臣一死迟.”)枯兰
  衰柳终无负,莫咏柴桑拟古篇.
  右录二诗,所以见此书撰著之缘起也.
  寅恪少时家居江宁头条弄.是时海内尚称义安,而识者知其
  将变.寅恪虽年在童幼,然亦有所感触,因欲纵观所未见之书,
  以释幽尤之思.伯舅山阴兪觚斋先生明震同寓头条弄.两家衡宇
  相望,往来便近.兪先生藏书不富,而颇有精本.如四十年前有
  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其原本即先生官翰林日,以
  三十金得之于京师海王村书肆者也.一日寅恪偶在外家检读藏书,
  获睹钱遵王曾所注斋诗集,大好之,遂匆匆读诵一过,然实未能
  详绎也.是后钱氏遗著尽出,虽几悉读之,然游学四方,其研治
  范围与中国文学无甚关系,故虽曾读之,亦未深有所赏会也.丁
  丑岁芦沟桥变起,随校南迁昆明,大病几死.稍愈之后,披览报
  纸广吿,见有鬻旧书者,驱车往观.鬻书主人出所藏书,实皆劣
  陋之本,无一可购者.当时主人接待殷勤,殊难酬其意,乃询之
  曰,此诸书外,尚有他物欲售否?主人踌躇良久,应曰,曩岁旅
  居常白茆港钱氏旧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常以自随.
  今尚在囊中,顾以此豆奉赠.寅恪闻之大喜,遂付重值,藉塞其
  望.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
  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藉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
  自验所学之深浅也.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
  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之处.岂意匪
  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有瞠
  目结舌,不知所云者.始知禀鲁钝之资,挟鄙陋之学,而欲尚论
  女侠名姝文宗国士于三百年之前,(可参云间杜九高豋春尺五楼
  诗集贰下“武静先生席上赠钱牧斋宗伯”)诗云:“帐内如花真
  侠客.”及顾云美苓“河东君传”云:“宗伯大喜,谓天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