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异同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2:11:20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异同点?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异同点?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异同点?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异同点?
探索是从1956年开始的,探索的任务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中提出来的.他这样讲,最近苏联暴露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很清楚,毛泽东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一条自己的路.那么,为什么这个任务这时候才提出?新中国成立到这时候已经快七年时间了,为什么这中间没有提出?当然,这是有原因的.我认为,这个时候提出探索任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过去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搞的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设想是一致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共产党人都对苏联模式有着迷信,那就可以理解了.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跟它不一样就是离经叛道.这个迷信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毛泽东都造成了压力.毛泽东后来讲过,建国初,我们是照抄照搬苏联的,懵懵懂懂不满意,但是没办法.没办法,就是这个迷信的压力.
  但是,这个迷信让苏共二十大打破了,让赫鲁晓夫所谓的“秘密报告”打破了.所谓“秘密报告”,其实题目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为什么说是“秘密报告”呢?因为事先没有正式列入苏共二十大的议程,苏共二十大2月25日结束,24日晚上临时通知开全体会议,赫鲁晓夫作了一个报告.作这个报告的时候,各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团长只让波兰、匈牙利的两位团长去听,我们的团长是朱德,副团长是邓小平,都没让听.所以被称为秘密报告.当然,这个秘密维持很短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搞到报告的本子,6月上旬干脆在纽约时报上登了出来.
  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揭露批评斯大林的错误.斯大林1953年去世,1956年2月,苏共中央把他的错误讲出来,讲得很充分,讲得淋漓尽致,甚至讲得让人触目惊心.比如在民族问题的错误,强迫包括车臣印古什人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从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大规模地长距离地迁徙;比如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动不动就抓人,甚至动不动就杀人.斯大林晚年连苏共中央领导层的成员都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这个报告出来之后,举世震惊.西方有的政治家利用这个报告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所以报告引发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这个报告对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主要的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就是促使他们警醒,促使他们反思之前从苏联学过来的这一套东西.还有一点,就是苏联模式的迷信也打破了.当报告内容传到中国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欢欣鼓舞,说了这样的话,这是一场解放战争,揭开了盖子,打破了迷信,使人敢于讲话、敢于思考了.苏共二十大召开两个月之后,毛泽东就提出要走自己的路,这两者之间绝对有内在的联系.
  探索之初,我们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反映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策中.比如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八大认为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这里虽然没有工作重点转移这个说法,但思想是明确的.还比如八大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还有八大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既反右倾保守,又反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还有在文化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八大前后,一些领导人个人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和观点.所以,我们认为探索的开端是良好的.
  可惜,在此后不久我们就发生了一些失误.先是1957年发生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今天对于1957年的整风反右,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当年中共中央发动整风运动,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不是为了整风,而是为了整人.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立不住的.中国共产党发动整风的目的、愿望无可置疑.整风,为什么会发动?出于什么考虑?我们看一看当年国内外背景就清楚了.国际背景是苏共二十大,还有在此之后波兰、匈牙利发生老百姓闹事的情况,这些事情都促使毛泽东这些党的领导人反思、警醒,怎样避免在中国出现类似的事情.再一个我们国内也出现一些事,当年有人罢工,有人罢课,还有合作社的社员闹退社.领导人高度关注,深入调研,得出非常好的结论,认为我们党内有一些工作人员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把本来可以和缓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了.毛泽东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讲,你要修飞机场,要占农民的地,要拆人家的房子,前提是必须安置好,没有安置好就拆了房子,怎么不闹呢?别说是人,就是鸟,你掏了它的窝,起码也会叫唤几声.在这里很清楚,毛泽东把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到领导干部头上,没有怪老百姓.由此认定我们党内有不正之风,有官僚主义,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三风都得整,整了才能密切党群关系.我觉得整风运动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发动的,所以主观愿望动机,无可置疑.
  整风,用的是开门整风的方式.毛泽东1957年4月30日亲自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动员他们给共产党提意见.说你们整风不整风,以后再说,起码短期内不要整,短期内你们的任务就是给我们提意见.特别是在文教卫生领域,你们专家多,内行多.从5月上旬到6月上旬,各级党组织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邀请党外人士提意见.党外人士提出的绝大部分意见是对的,毛泽东也给予了肯定,说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过去我们不清楚,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又发展下去,我们这个党有可能毁了的.
  但是,整风过程中也确实有极少数人,主要是极少数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提出了中央不能接受的意见.有人讲了这样的意思,我欢迎你整风,但是如果真想整风,得从风源、根源上解决问题.什么是风源、根源?那就是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有人要改变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当然不会答应,把这种意见视为右派言论,作出反击,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问题在于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扩大化.据后来统计,当年总共划了55万多右派分子,最终,经过复查没有改正的不到三千人,大部分人被冤枉了.所以, 1981年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反右是必要的,问题是严重扩大化了,伤害一些不该伤害的人.今天,中央也是这个基本结论.
  1958年开始又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这个失误,持续时间更长,持续三年之久.
  “大跃进”的失误为什么会发生?我认为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领导人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太急了,毛泽东这一代人都很急.当然现在回头想一想,他们急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建国初又遭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和苏联的关系又出现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很大,不可能不急.1954年毛泽东说过这样的意思,我们的工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飞机、汽车、拖拉机、坦克这些东西造不了,我们只能造桌椅板凳、能造茶碗茶壶,还能够把麦子磨成面,就这个水平.毛泽东后来更加尖锐的提出,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地球的球籍.我认为他们这些领导人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应该搞快一点,如果方法得当,也不是不可以搞快一点.
  问题还有第二条,就是缺乏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搞政治斗争,经验也丰富;发展农业生产,也可以说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就是搞现代化工业没经验,过去基本上没有搞过.以为靠打仗冲锋的办法,就能把工业搞好,现在看来显然没那么简单.当年,“大跃进”的目标是要超英赶美,我们着急,要在钢产量方面迅速地赶上超过英国.确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先确定钢的产量指标,然后其他方面服从保证.农业、轻工业受了冲击,在所不惜,这个思路绝对有问题.后来钢产量确实是上去了,但是农业、轻工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再加上有的地方出现严重灾害,还有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们的经济一度非常的困难.“大跃进”是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我们出于这样的愿望犯下“大跃进”的错误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异同点?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和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何异同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果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有关中国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历史知识文化大革命是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的一项举措吗?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结合今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谈谈其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结合今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谈谈其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 最值得我国借鉴的措施是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建设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东欧及苏联的剧变最能表明A.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B.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行C.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D.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何关系就是这个了 有关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历史问题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探索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的一项举措吗? 十月革命列宁斯大林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建设有何特点? 1956~1978年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时期1956~1978年是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时期,请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外交建设四个层面陈述这段时期,中国人民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实践及其结果我们以什么启示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