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了解他们的哪个方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7:34:18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了解他们的哪个方面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了解他们的哪个方面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了解他们的哪个方面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了解他们的哪个方面
[编辑本段]普希金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Пушкин)早年译名是‘普式庚’,更接近俄语读音】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 由 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 《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 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编辑本段]个人重要代表作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
  戏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我曾经爱过你》
  长诗:《青铜骑士》、《高加索俘虏》
  短篇小说
  彼得大帝的黑奴书信小说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射击暴风雪棺材老板驿站长村姑小姐戈琉辛诺村源流考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沙里埃及之夜上尉的女儿宾客聚集别墅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诗作
  巴奇萨拉的喷泉,致大海,致凯恩,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迟开的花朵更可爱,十月十九日枉然的赋与枉然的馈赠你和您当我以臂膊当我紧紧拥抱着哀歌茨岗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够了,够了,我亲爱的我的朋友,时不我待,假如生活骗了你,我曾经爱过你
  [编辑本段]绘画
  人们也许不知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
  普希金的绘画有肖像、风景、奔马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尤其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往往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有伟大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和狄德罗、英国诗人拜伦、俄国作家格里鲍耶陀夫、俄国诗人雷列耶夫等,肖像传神,栩栩如生.
  从普希金画的另一些素描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佛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诗人为自己作的自画像.
  [编辑本段]普希金名言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达到.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
  年轻的良知像晴天一样明洁.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
  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编辑本段]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3](1874—1963),美国农民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和《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1],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出版过十多部诗集[2]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 《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了解他们的哪个方面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简介 名人简介王安石 普希金 安徒生 弗罗斯特的个人简介和他们分别被称为什么? 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简介多一点,语文预习需要 鲁迅、林海音、王安石的生平简介.安徒生、普希金和弗罗斯特如果可以的话, 下列作家和作品属于同一国家的是:1 普希金 2 弗罗斯特 3 莫泊桑 4都德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6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7《未选择的路》 8《最后一课》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例子 弗罗斯特的名言!急用~..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的土豆比喻 请你们给我简介 普希金 弗罗斯特 王安石 泰戈尔《萤火虫》弗罗斯特《花园的萤火虫》区别在哪泰戈尔的荧火虫和弗罗斯特的花园的荧火虫象征意义的区别 一、.普希金,史称( )二、阅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回答问题.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充分运用了( )的手法使诗歌蕴涵哲理.“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一句你是怎么理解 怎样读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怎样读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有哪些? 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文学常识:普希金的创作对该国的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史称“ ”,高尔基称他是“_________”.关于《为选择的路》的文学常识:弗罗斯特曾走过许多的地方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