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不随地丢垃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46:23
怎样才能不随地丢垃圾

怎样才能不随地丢垃圾
怎样才能不随地丢垃圾

怎样才能不随地丢垃圾
不禁想到那天偶然看到的一个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它说的是如果一幢房子有一间窗户破了,那么随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被打破.如果将这一效应运用在丢垃圾上便是说,如果地上有一片垃圾,那么马上就会有更多的人往此处扔垃圾,心理学家甚至发现他们对于这样的行为竟然没有丝毫羞愧感,而是理所当然.
社会心理学家重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他们倾向于认为造成人们扔垃圾不是其人格因素,而是受情境的影响.反正地上已经有垃圾了,所以我再扔一片也无所谓.那么是否扔第一片垃圾的人就与情境无关呢?社会心理学家不会这么认为,他会这样反驳:因为他知道每逢周末这里将会产生很多垃圾,自己只不过是扔了一片而已.他同样会依据这样的思维来降低对自己行为的谴责(我并没有做什么大坏事).我要强调的是人们并不知道他会这样思维,这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迅速的、不被人察觉的思维.所以大多数情况我们能迅速作出反应,便是这种思维在起作用.
人格心理学家则不会这样想,他们倾向于从人格方面去归因丢垃圾的行为.比如说,他们会认为那些随地丢垃圾的人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对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更缺少同情心、、、可是我想如果一个随地扔垃圾的人想到这些,打死他也不会扔的.因为人有一种保持自尊的需要,它不仅要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而且也要让自己觉得自己符合这一形象.也就是说人们扔垃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的参与,没有产生一种自我知觉,只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思维在起作用.
所以我更倾向于社会心理学家的解释.我也想向那些环境保护人士说,这真的不是素质的问题.
重要的还是解决办法.其实只要病症诊断清楚了,下药也就简单多了.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当然是坏境管理者,鉴于大多数人扔垃圾只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坏境管理者最好先普及一下“破窗效应”或者其他的关于此类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对于控制人的行为最有效),其次是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普通的做法是贴标语,只是那些标语贴得太直接了(像什么“不随地扔垃圾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的太容易让人叛逆了),我觉得只需要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谁就可以了,因为即使只是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学生,他们自然也会知道怎样做才会符合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再次千万不要再多设置垃圾箱了,每一个垃圾箱是一个大的垃圾堆,多了真的受不了.我的建议是能不能把垃圾箱设计的好看一些,让人觉得扔垃圾也是件有趣的事呢?因为每次我去扔垃圾的时候,垃圾箱里都是爬满了苍蝇,嗡嗡的叫声实在让人不愿靠近,更甚的是自己还要把一双干净的手伸进去才能把垃圾丢进去,个中感觉可想而知了.至于如何设计,能力所及不便详细说明了.
其次是关于清洁工人的,第一片垃圾很重要,特别要及时清理,因为这会使后面的工作简单;“很少有人在这里丢垃圾”的印象也很重要,所以每天清扫要特别干净;另外每次清理都应该把垃圾箱不仅是清理干净,还要美观,不然那个设计也是白做了.
最后是关于广大随意垃圾丢弃者,对于他们我实在不敢要求太高,只求他们多一点自我意识,当自己做某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做某事就够了.因为其他部门已经把纸都递给你了,就请高抬贵手,自己擦一下屁股吧.
文章写到这里也该结尾了,可是偏偏有一种人就是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倘若人人都不扔垃圾了,环卫工人不就失业了么?”.这种大义凛然的提倡随意扔垃圾论者我实在是既感且佩,他们竟然能够为自己破坏环境找到一个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实在是太厉害了.还好我们广大人民不属此类,因为要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早把垃圾扔到南湖或者其他的各个角落去了,这样就算我们在找不着工作,总还可以当个环卫工人的.很明显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这种垃圾论者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逻辑谬误——滑坡谬误.先不论其人人不随地扔垃圾之不可实现,就算人类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随地让你更垃圾的高度,我承认我们不再需要环卫工人,可是随着人类需求的升高,我们需要的将是另一种形式的环境工作者,他们也许是致力于环境美化的其他方面.就像一个满足了生理需求的人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的需求、爱的需求、归属的需求、、、
但愿我们都能多一点自律,少一些随地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