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是个怎么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8:17:36
闵子骞是个怎么样的人

闵子骞是个怎么样的人
闵子骞是个怎么样的人

闵子骞是个怎么样的人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国学专家潘鸿伟考证: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西壁汉画像石第三层中间是“闵子骞失椎”的故事,是在我国广为流传了两千年的故事。“鞭打芦花车牛返”,或称“鞭打芦花”;京剧和很多地方戏及曲艺,也曾有此剧(曲)目。
  闵子骞,名埙,春秋时鲁国人;(现鱼台县大闵村);闵埙幼时丧母,其父弦,又生二子。闵子骞小于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丘15岁,是孔子著名的77位弟子之一。
  “闵子骞失椎”汉画中,一马拉轺车上坐闵子骞的弟弟和其父,其父转身伸手在抚慰跪地的闵子。旁有一榜题,铭文为:“闵子骞与假母居,爱其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椎。”其意:闵子骞御车时,因手被冻僵,打马的木棒从手中失落,故而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便从闵子的衣袍的破烂处飞出;骞父方知子骞受后母虐待,遂愧疚地伸手抚慰其子。
  此汉画大胆舍弃了“鞭打芦花”时令人辛酸的场面,选择了一个十分生动而深刻的细节,即其父在鞭打芦花后,知晓闵子发抖的原因,遂愧疚地倾身以手抚慰被误解的儿子,既表现了父亲的爱子真情,又突出了闵子的“孝道”与“忠恕”的思想和品格,从而使汉画更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据《史记.仲尼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 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因流传地域的不同,此故事中的不少细节也会各异,所以这则故事的版本颇多。比如,2007年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鞭打芦花”的故事则是:闵子骞虽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年腊月,他和异母弟弟随父坐牛车离开闵贤村探亲。行至萧国都城正南的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其弟却无恙。其父见状怒用鞭打闵子,霎时间闵子的袍烂而芦花飞,而后却发现次子衣袍里是丝绒。始明真相。其父当即调转车头回家,愤欲休妻。闵子跪求父亲宽恕后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悔过,一家人重又和好。
  尽管宿州与嘉祥县一带流传的闵子骞的故事,在细节中略有不同,比如拉车的牛与马、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与失椎、出门探亲与生产劳动等等,但是其主要情节框架却无异样,均旨在表现闵子骞对父母的“孝道”。“孝道”,既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汉代的社会风尚。孔子倡导孝道,倡导人们以自己善良之心去推想他人之心的“忠恕”之道。据《史记》记载,当孔子得悉此事后,即赞叹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闵子骞成为古代孝道的楷模,加以大力提倡。
  “鞭打芦花”中所反映的尊老爱幼精神和处理单线家庭关系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并应加以弘扬。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目录
生平简介
闵子骞遗迹
鞭打芦花
编辑本段<...

全部展开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目录
生平简介
闵子骞遗迹
鞭打芦花
编辑本段
生平简介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 单衣顺亲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编辑本段
闵子骞遗迹
  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一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目前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
  济南现在还有闵子骞路。
编辑本段
鞭打芦花
  体现闵子骞孝心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鞭打芦花”的故事。
  这个故事由来已久,宋(元)《说苑》里就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这个故事是说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李秀英对他虐待,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决定休了李秀英。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人有做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只是情节略有不同:李氏有了亲生儿子以后,为让他独占家产,就设计让赵财主招闵子骞为婿。先是劝婚,继而督婚,甚至逼婚。这件事令其父恼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来的就和上边的故事大同小异了。孔子听说了以后,对闵子骞极力赞赏,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当时孔子正在广收门徒,所以一家人和好以后,闵子骞就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征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评价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闵子骞重视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他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违背了忠信,所以就推辞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齐国)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现在闵家寨)。他治费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又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 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根据《济南时报》报道,济南的这个闵子骞墓也仅是衣冠冢,同时萧县(江苏)和范县(河南)以及宿州(安徽)也有闵子骞墓(祠)。其中宿州市曹村镇的闵子骞祠,还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人很多。虽然闵子骞葬于何处尚无定论,但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宣扬闵子骞孝悌忠义,对他多有嘉奖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闵子为“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经过历代皇帝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闵子骞的懿行美德更是千古流传——其实闵子骞真正葬在哪里并不重要,人们只要学习他美好的德行就行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