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要植树种草.想问一下植树造林与植树种草有什么区别?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植树种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3:57:32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要植树种草.想问一下植树造林与植树种草有什么区别?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植树种草?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要植树种草.想问一下植树造林与植树种草有什么区别?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植树种草?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要植树种草.
想问一下植树造林与植树种草有什么区别?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植树种草?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要植树种草.想问一下植树造林与植树种草有什么区别?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植树种草?
不要死抠字眼,学东西灵活点.
区别,它们在水土保持的作用上区别不大,但两者的投资却相差很大.
而且栽成活率 ,草与树的区别也不小.

简单说植树造林就是种植树木,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目的;
而植树种草包括两方面,一是植树,二是种草。
为什么这个更好呢,这是考虑到黄河中游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降水和蒸发条件。在黄河中游有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不适合植树(植树一般适合降水量400MM以上地区),而应该选择因地制宜种植需水量少,保持水土同样有效的草本植物。
完全个人手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全部展开

简单说植树造林就是种植树木,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目的;
而植树种草包括两方面,一是植树,二是种草。
为什么这个更好呢,这是考虑到黄河中游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降水和蒸发条件。在黄河中游有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不适合植树(植树一般适合降水量400MM以上地区),而应该选择因地制宜种植需水量少,保持水土同样有效的草本植物。
完全个人手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收起

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则称为造林。如果面积很小,将来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则称为植树。
植树造林的好处
保持水土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里植被覆盖率低,哪里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极大...

全部展开

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则称为造林。如果面积很小,将来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则称为植树。
植树造林的好处
保持水土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植树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里植被覆盖率低,哪里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极大。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具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泥。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防风固沙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风沙所到之处,田园会被埋葬,城市会变成废墟。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 ~80%。如果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林带,再种上草,这样风能刮起的沙砾也就减少了。

经济建设
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更来自林木。树林的用处真是大得很。

其他
植树造林能清除完全污染。具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植树造林还能减少噪音,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的场所。
自动的调温器
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天然除尘器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氧气制造厂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细菌的消毒站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天然的消音器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城镇,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资料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噪声超过70分贝的环境很多,因此,噪声作为一种公害,已引起人类普遍重视,采取了各种减少噪声的措施,而绿化造林就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从科学试验中得知: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降低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15分贝,比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消减4分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实践证明,在城市街道、空旷地以及房屋庭院种上绿树花草,能减轻噪声污染。
从林木防止噪声的效果来看,林带越宽越密越好。科学研究认为,在城市里,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的林带,消减噪声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要求林带不宜离声源太远,一般在6--15米之间为好。 为了提高绿化消减噪声的常年效果,应尽量选用四季常绿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消声林带,效果会更佳。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
④植被稀疏。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过度开垦
③开矿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总面积64万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874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8万。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16亿t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10cm。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29.2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的46.0%,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16.6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26.0%。侵蚀模数大于10000t/km2a的面积为7.6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11.9%;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的面积为4.0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6.29%(见表1)。由于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沟谷密度可达3.47~5.11km/km2,仅在陕北地区长度达1km以上的沟道就达近3万条。从时间上来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为最高,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从地域上来看,据最新研究成果,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径0.05mm以上)模数大于1300 t/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2.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11.8亿t)却占黄河总输沙量的62.8%。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年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醒人们:“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从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至今已将近37年了。回顾近37年来走过的路程,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地区,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共和国部长植树、百名将军植树、各级党政领导植树相继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为此,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1997年8月5日作了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26日~4月2日在视察陕西时,再次指出:“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只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努力,西部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开发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这意味在新世纪新阶段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工作将在构建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进程中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也标志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将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步暑,为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及西部大开发指明了道路。
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
建国50多年以来,面对黄土高原日益严酷的生态环境,当地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坚持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的生态建设路子,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恢复与调整理念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实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使我们的主观意志与自然规律相统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理念,由“征服自然”转为“适应自然”,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但终因自然环境严酷、人民生活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生态环境不良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今后一个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研究生态演替变化,探讨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秀美山川、发展国民经济、生态系统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已有土壤侵蚀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工适度干预下的自然恢复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研究并做出新的分区方案,包括: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分区与阶段安排;主要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区。水土保持研究有必要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研究重点是投资机制与管理体制。应实施科技与工程一体化制度与模式,从工程建设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研究工程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若干科学技术问题。尽快制定全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2.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从1949~2005年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经过综合、系统和全面研究,不仅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土地类型、灾害危害、经济发展、整治进程等,取得翔实的资料,掌握了土壤侵蚀发展规律,更在水土保持、建设优良生态、促进地区发展上开展科学试验。在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地球表层生物、物理、化学等过程,特别是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表水文过程、土壤侵蚀类型的演变过程也产生了新的特点,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学科理论与内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限制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尽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探索。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监测网络结构、监测站点布设、监测指标体系、动态数据采集、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亟待研究解决。二是在生物工程治理中,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以解决当前林木成活率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三是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土地粗放利用、人口密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善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四是探索工厂化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彻底解决野外放养破坏植被,以农以粮为主,农、林、牧加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措施,使已得到治理的不反弹,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未得到治理的尽快治理。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3.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设计。要制订好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的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要对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保护大片农田的地段先行整治。一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的自然、社会特点以及生物种群的利用优势,正确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二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经济形成、汇集与发展,呈网络状循序渐进,逐级递加的规律性,由上而下,建成各项措施、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实现流域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控制,以达到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永续利用。三是整体设计中的御洪系统、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三项指标要安全、优化、高效。四是整体设计应广泛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组装、配套实施,以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及保土耕作法等农艺措施协调配置为技术途径。
第二是综合整治。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长期收益与近期收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集体治理与个体承包的关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要为综合治理区的经济腾飞提供物质条件,使治理开发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规模的扩大,小流域内基本农田的增加,林草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林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副产业的兴办,依托小流域发展商品经济,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治理,定西试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9.5t/hm2a下降为23.5t/hm2a,成效显著。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大面广,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较大差异的气象因子与植被,应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
第三是典型引路。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水产沙的源头,把小流域治理好了,减沙减洪也就解决了。因此要将小流域治理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的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按小流域进综合、连续、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要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宣传小流域治理,突出宣传一批凸显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陕西千阳冯家山水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态效果明显,过去的几年中,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78hm2,其中营造水保林500.76hm2,经济林72.27hm2,种草149.34hm2,封禁治理474.36hm2,维修生产道路6.72km,修建抽水站一处,完成工程总投资264.05万元(见表2)。甘肃泾川县自1991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试点县以来,坚持走生态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路子,建成了塬面、塬坡以道路林网为骨架,山、水、田、路、林、沙配套,沟壑以水保林为主,沟底修建谷坊与塘坝等拦蓄工程,截蓄引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治理程度达到82.4%,使90%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全县林木覆盖达到34.9%,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县径流模数由以前的519m3/hm2a下降为405m3/hm2a。
4.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针对黄土高原大片人口密度比较小、降雨适当的地区,要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退耕还林还牧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封山、造林、种草和禁牧,达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对指导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指导意义。目前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和贫困山区移民,禁止陡坡开荒种地,恢复林草植被。山坡耕地质量差、产量低,不广种不足以维持生计,因而引发了陡坡开垦、倒山(轮歇)种植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当前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将坡度大于25°、产量低于750kg/hm2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树种,使农民退耕后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部分退耕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对部分退耕确有困难的贫困山区,应实行向条件相对较好或耕地充足的地区整体移民,以减轻山区的人口压力,防止退耕反弹。同时应制定政策,禁止对现有荒山荒坡的开垦,禁止对荒山荒坡过采、过牧等掠压式经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还要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使荒山荒坡的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后,再进行植树种草的荒山绿化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黄土丘陵壑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造林应先种草、后植树。种草时,首先考虑抗旱耐寒力强的品种,还要考虑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生长迅速、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再生力强、保持水土能力强的品种。草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草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大家畜出栏周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饲草喂畜,畜粪肥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轻退耕还林还草的压力,提高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甘肃定西试区在实施的梁峁沙棘、油松林带的鱼鳞坑和沟道反坡台、水平沟内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草木樨等,不仅迅速提高了地面覆盖度,减少了水蚀、风蚀,而且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来源,改变了当地生态小气候。庄浪县在全县范围年推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0.60万hm2,红豆草种植面积0.07万hm2。
6. 推广节灌技术
首先要搞好规划。根据钱正英院士研究,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干旱年份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缺水是当代和未来社会最为突出的矛盾,节约用水,既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成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收集地形、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气象、作物、灌溉试验、动力设备、乡镇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论证系统兴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降水径流资源、井泉、河流、塘坝和已有的蓄水工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人畜饮水,进行水利计算,确定集雨灌溉系统规模控制范围,根据水源位置,提出集雨灌溉系统概算。
第二推广农艺节水。⑴推广小麦、玉米、水稻高产节水技术,主要是根据作物水肥需求规律,运用耕作技术,压缩无效用水。达到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和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⑵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继续运用传统的节水种植方式,如梯田与条田种植、水平沟种植、隔坡水平沟种植、圳田种植、坑田种植、地孔田种植、垄沟种植等,这些种植方式土壤含水率一般提高1%~8%。据测定,在半干旱区无外源径流加入条件下,一次降雨达到100mm就能就地入渗,不产生径流。梯条田与坡地比较,土壤含水率提高2%,增肥较好的梯条田比坡地增产50%,坝地增产率是坡地的1~2倍,甚至可以达到3倍。⑶采用抗旱品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早就把新品种选育目标锁定在抗旱节水优质上,并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一批抗旱、节水、优质、高产小麦、谷子、牧草新品种,如美国培育抗旱高产含蛋白质和钙的谷子新品种,生长期只有48天,1987~1988年乾县枣子综合试验区通过引进选育品种,从23个品种中,初步筛选出抗旱丰产品优的“晋麦20”、“晋麦21”和“多抗1号”小麦,这些品种均为半冬性、中早熟、分蘖强、成穗多,品种优良。
第三推广节灌技术。节灌的目的就是把有限的水资源最经济、最有效地用于农业生产,节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段或作物需水关键期定量补偿灌溉农田。小麦一次性供水量控制在20~50mm,供水方式可采用微滴灌、微喷灌和小出流灌。玉米一次性供水量50~70mm,供水方式可采用微滴灌、小管出流灌、瓦罐渗灌、点浇等形式。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水利局在缺水的黄草羊河试验,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80mm,蒸发量达2198mm,春小麦生育期为3月上旬至7月下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4.6mm,蒸发量658.1mm,土壤主要以中壤土为主,地下水埋深120m以下,试验区为全国节水增效灌溉项目区,通过2000年试验,虽然增产幅度不大,但节水效果十分明显(见表5)。
第四推广应用薄壁水窖技术。目前,水泥薄壁水窖作为一种控制水土流失的新技术,不仅具有积蓄雨水,拦沙拦泥作用,而且建在公路附近的薄壁水窖还具有保护公路及两旁农路和梯田的作用,利用庭院建造的薄壁水窖蓄雨水,既可补充人畜饮水的不足,又可以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种蔬菜,在果树需水关键期进行补充灌溉,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据试验,1眼30m3的薄壁水窖积蓄的雨水,可发展10头猪,在市场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年纯收入可达1000~2000元。宁夏海原冯川村在连续大旱,1992~1995年集水补灌的瓜菜和地膜玉米,单产分别达到1500~4100kg/667m2和410~650kg/667m2,这是该地区“秋雨春用,春旱秋防”,且户户都可为的费省效宏的最为现实的措施。
7. 调整农业结构
按照市场规律,针对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多风沙、土地贫瘠,渗漏大、水资源紧缺,扬水成本高的实际,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低下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除与气候和干旱有关外,还与长期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有关。长期以来,在谋生压力下,形成了以破坏天然植被、开荒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对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生态系统进行重大调整。一是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种植和经营技术,对保留下来的基本农田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系统改造,要在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本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农民的收入还会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不能吃山区农民的“生态大锅饭”,退耕的农民为了生态建设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必须给予充分而有效的补偿。有必要向退耕农民无偿调拨粮食,加大以工代赈投入,改善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二是结合本地特点,要注意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还要特别注意人文环境特点和社会环境。在实行农业结构调整时,不但应当消除“长官意志”,而且要防止急于求成的思想作怪。依靠生物工程、节水工程和高科技,发展农业和开发利用其它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三是我们既要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单位种植(养殖)面积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的净产出;又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正确判断市场供求行情,及早调整产品结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保证劳动价值的充分实现。四是发展养羊,667m2收入可达2000元,纯收入可达865元,是种粮效益的10倍,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植加工、运输、销售服务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尽快把单一的结构转变为粮经草三元结构,粮经草达到“三三制”的目标。四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什么养什么,根据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发展绿色食品的战略措施,并加强品牌意识,拓宽市场,预测农产品的潜在市场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充分利用零散土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和地边地埂经济,为农户增加收入,为社会创造财富。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收起

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要植树种草.想问一下植树造林与植树种草有什么区别?这里为什么一定要用植树种草? 治理黄河的关键为何为中游水土保持? 治理黄河灾害的措施不包括那个:1、中游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和挡土坝;2、引黄河水灌溉 治黄(黄河)的根本是加强中游( )地区的水土保持? 拯救黄河、植树种草的重要性的广告词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还是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初二地理,不要长篇大论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是因为A黄河中游水流湍急,河道弯曲,犹如“九曲回肠”B黄河中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开封附近形成了“悬河”C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求助地理大师1,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是因为( )A.黄河中游水流湍急,河道弯曲,犹如“九曲回肠”B.黄河中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开封附近形成了“悬河”C.黄土高原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A上游修建水库 B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C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D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区(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是在下游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区( ),大力开展水土保 治理黄河水患的根本措施 A在上游兴修水库 B在下游加固大堤 C在中游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中下游疏浚河道 黄河中游自然灾害黄河中游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以下哪项是对的A加固黄河大堤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D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 植树种草可以减轻噪音的原因 我国加紧建设的水土保持林是 A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B 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C 下列对黄河治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为什么?A.在上游修建水库 B.在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C.在下游加固大堤 D.新开凿入海河道答案是D、、 黄河的上中游的分界处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