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4:04:20
《南京大屠杀》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南京大屠杀》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南京大屠杀》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南京大屠杀》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背景: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65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就是其中最黑暗的一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遗忘屠杀,就是等于第二次被屠杀”.这次大屠杀中,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文章主旨
文章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65年以前日寇在南京对南京人民集体和零散大屠杀的滔天罪行,控诉了日寇惨绝人寰的暴行,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结构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倒叙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突出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心中的裂痕.
文章开头先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城市风光,接着写在一派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中,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的反差、对比,给人震撼力、冲击力,提醒人们毋忘国耻.接着文章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证实是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失常.这一部分最后一小节夹叙夹议,通过议论强调时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记,也不应该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第二部分: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
这一部分分三个层次,先总后分地叙述.
第一层(“风景秀丽的燕子矶……长江边简直成了叫唤地狱……”):这一层次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第二层(“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对田中军吉的杀人过程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照片.”):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1)两个杀人恶魔的杀人比赛(2)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的血腥事件.
第三层(“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这个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也颇具匠心,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结尾处还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从结构来看,写查证的法律证据也起到了总写的作用.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从内容上看,用数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在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情况的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了我们多少同胞是难以记数的.
第三部分:点题──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写作特色
1.结构的精心设计
文章开头用了倒叙的手法,这个开头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太太发疯的原因.文章中先写集体大屠杀,后写零散大屠杀,然后运用军事法庭的材料加大了事实的说服力.结尾处点题也是在读者读完之后,引起读者激荡的感情之后水到渠成的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文中的记叙让血淋淋的事实更加鲜明、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抒情和议论更能体现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的激荡.文章的叙述真实,描写形象,以大量精确的数据和触目惊心的事实,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文章夹叙夹议,记叙的同时可以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深刻的议论.通过议论强调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教育意义更深入人心,使文章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没必要把这些过去的痛苦一直放在这个时代来重播,,人活着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没必要去经常把过去的不幸放在现在回忆,那人生还有做么意义……

耻辱引发的愤怒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