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5:50:49
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藏族的沐浴节有这样的传说形成
  每到夏末秋初的晚上,拉萨东南地上空,新出现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这时,藏族人民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传说那颗星星只出现七个晚上.为什么人们把星星出现的七个夜晚定为沐浴节呢?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名字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因此藏王赤松德赞请他去做御医,专管给藏王和妃子们治病.但是,宇托进宫以后,心中仍旧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给百姓治病.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许多牧民卧床不起,有的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牧民治病.他从雪山和老林里采来各种药物,谁吃了病就会好起来.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草原上到处传诵着宇托医生的名字,人们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是宇托医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比前一次更严重,许多人死了.生命垂危地牧民只好跪在地上,向苍天祈祷,希望天国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被病魔折磨得九死一生的妇女,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宇托医生对她说:“明天晚上,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的时候,你可以下到吉曲河里去洗澡,洗澡以后病就会好起来.”果然,这个妇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后,疾病立刻消除了.一个又黄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后变成了一个红光满面的健康人. 这件新鲜事传开以后,所有的病人都来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复了健康. 人们说,这颗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医生变的.宇托医生在天国看到草原人民又遭受瘟疫袭击,他又不能来到人间来给人民治病,于是把自己化作一颗星星,借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在河水中洗澡以去处疾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时间,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 从此,藏族人民就把这七天定为沐浴节,各地的牧民们,每年这个时间,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藏族的望果节
  8月(无固定日子)是藏族的望果节.一般在青梨成熟前,历时三至五天."望果"一词是藏语,意为"转田垄".
  节日里,当地藏民穿上盛装,抬着用青梨、麦穗编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彩旗,活动在田间地垄.转完地头,举行赛马、演戏、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相传一千五百年前,在山南劣结、乃东一带已有转地头庆祝活动.每到庄稼成熟时,乡人绕本村地头转圈,以祈天神保佑丰收.佛教传入西藏后,望果节活动便增加了佛教内容,沿袭至今.
  纳西族的三朵节
  一年里,纳西族的民间有好几个节日:棒棒会、三朵节、火把节、鬼节(河灯节),还有骡马会,但这些节日里面最有民族风情的,当属“三朵节”了.因为只有“三朵节”,才是纳西人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三朵”的重要节日,也是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
  “三朵节”源于丽江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的意思.在东巴古籍的记载中,三朵是玉龙雪山的神灵,是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千百年被纳西族崇奉为保护神、战神.据说“三朵”属羊,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各地纳西群众都要到北岳庙(即玉龙祠,又叫三朵庙)祭拜祈福.除在北岳庙举行节庆活动外,纳西族同胞要在自家烹制食品,烧香祭拜“三朵”,正如诗歌中所说:“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朵.”
  纳西族同胞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已经开始建祠祭祀,深受纳西人信奉.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敕封三朵神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明代后,纳西族木氏土司曾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大钟等重器,详记“三朵”种种圣迹.
  侗族花炮节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苗族吃新节 节庆时间:9月5日
  推荐理由:贵州镇远有“龙舟之乡”的美誉,更以其山川奇隽秀美、田野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内涵深邃、侗族苗族等民俗风情别具风采出名.
  地理位置:镇远县位于贵州东缘,是贵州东部旅游圣地,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看点:
  赶集和斗牛是吃新节的节庆特色.吃新节是苗族人民庆丰收的节日.节日前,人们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前去赶集或看斗牛比赛.
  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芳心.
  提醒
  住宿:贵州县城到处都有小旅店,基本10元到20元一晚.
  购物: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蜡染和刺绣为主.
  美食: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风味.具有代表性的黔味佳肴有:糟辣脆皮鱼、宫保鳝鱼、独山盐酸鳝片、八宝汽锅脚鱼、天麻鸳鸯鸽、宫保鸡等等.小吃有肠旺面、雷家豆腐园子、糕粑、片鸡粉、荷叶糍粑、米豆腐等.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节日中的壮族人
  一、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 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二、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三、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四、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五、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六、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