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处临淄古文化遗址的详细介绍不用很长,不是为了去旅游啊,与古文化有关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28:53
求两处临淄古文化遗址的详细介绍不用很长,不是为了去旅游啊,与古文化有关的

求两处临淄古文化遗址的详细介绍不用很长,不是为了去旅游啊,与古文化有关的
求两处临淄古文化遗址的详细介绍
不用很长,不是为了去旅游啊,与古文化有关的

求两处临淄古文化遗址的详细介绍不用很长,不是为了去旅游啊,与古文化有关的
淄博地区分布着广泛的龙山文化遗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桐林遗址.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和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状况.因为最早发现于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白陶极少.龙山文化时期是原始社会人类进化里程中的一个驿站,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史迹.
  桐林遗址位于齐故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乌河东岸,路山以北,地处临淄区桐林村、田旺村之间,原称“桐林田旺遗址”.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更名为桐林遗址.画水在这里与乌河交汇,西面是愚公山.1991年版《临淄文物志》记载:桐林遗址包括田旺、桐林、义和三村之间的五处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500米,总面积50万平方米,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类型.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射猎采集、耕稼陶渔的原始劳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建有齐国重要的城邑.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在此树立了石质标记.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桐林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林遗址一带地势较高,呈台田式,土质松软,灰色文化层厚度3至4米,最深处达到7米,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依山面河,自然环境优越,历史上曾多次出土过石铲、石斧、石镰、石锛、石网缀等磨制钻孔石器,以及杯、鬶等黑、红、白质陶器.1982年,应当地群众修田建渠之需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过一次局部挖掘清理,出土了许多甗、鬶、鼎、罐、杯、豆、盆、碗等陶质文物,以黑陶质生活器皿最多.出土文物大都器型规整,器表多素面磨光,纹饰以弦纹居多.其中鼎、甗类器具的足部呈鸟嘴状,饰鸟冠图状;盆、杯和各类器盖,多数是黑陶,胎质细腻,铀面光亮;杯仿竹节式,造型精巧,杯壁非常薄,火候也恰到好处.出土文物中的泥质磨光黑陶盆形鼎,大小有别,系列有序,属于“列鼎”,为研究我国礼器起源和龙山文化时代的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珍贵文物,分别由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与齐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考古专家认为,桐林遗址既有山东龙山文化的基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发掘出土的一件红陶鬲,高38.5厘米,口径达30.3厘米,在山东省同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是罕见的.但最为典型、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件大型灰陶甗.它上半部为甑,下半部为鬶,并且配有带鼻纽的器盖,足呈袋状,表面装饰着泥条型附加堆纹,腰部有圆孔箅子,口径44厘米、通高116厘米,是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的同类器皿中最大的一件.用这个灰陶甗一次做熟的食物,可以供应十几人食用.这些珍贵文物,加上出土的大量家畜的骨骼和牙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先民们集体生活的情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桐林遗址钻探中发现了大量夯土层,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山东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古代城堡,由此判断这一遗址是龙山文化时期临淄一带的人类活动中心,对于研究探讨我国阶级社会的产生和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价值.
  桐林遗址附近曾经建有繁华程度很高的古代城池.据《括地志》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临淄县志》记载,临淄西北30里有戟里城,春秋时代为棘邑,是齐国大夫子山之邑.齐太公田和篡齐之后改作画邑,是因为靠近画水而得名.战国后期的名士王蠋就是画邑人.《史记·田单列传》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军乐毅统帅五国兵马攻伐齐国,占领齐都临淄后,听说素有贤名的王蠋在固守画邑,下令军队环画邑30里外安营扎寨,不准惊扰王蠋.燕军侵占齐国70多座城池后,乐毅派人带上珠宝玉器和锦衣罗帛,以高官厚禄引诱王蠋投降,遭到严词拒绝.燕国使者说:“你如果不接受,我军就屠平画邑,杀个鸡犬不留.”王蠋慷慨直言:国家破亡,我也没有苟且偷生之理;强迫我做你们的将领,岂不是让我助纣为虐!与其生而无义,还不如壮烈地死去!
  他命令家人扔出燕人的礼品,驱逐了燕国使臣,安排好家事后引颈而死.王蠋壮烈殉国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齐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燕军的士气.即墨城里的田单凝聚众人力量,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吹响了光复齐国失地的冲锋号角.后人思念王蠋的高尚品德,把他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上,并撰文立碑作为纪念.明代文学家徐一夔曾经为他写过碑文;北宋词人秦少游写过情文并茂的《王蠋论》.与秦少游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曾赋七言绝句盛赞王蠋:
  全齐拱手授燕兵,义士谁为国重轻.
  七十二城皆北面,一时忠愤独书生.
  王蠋墓就在桐林遗址以西一公里,今路山镇召口村南60米处,墓前原有民国年间所立的石碑,碑文是“齐烈士王蠋之墓”,已经损坏,现有1988年临淄区人民政府所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蠋墓”的标志.
  现代勘探发掘表明,在桐林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上层,存在大片的夯土建筑基址道路和西周时期墓葬,也出土了一些战国及汉代的砖、瓦、陶器碎片,进一步证实此地曾经是一处繁华的古代城邑,与《括地志》、《临淄县志》的记载相吻合.为进一步探讨鲁北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齐文化源流,2002年秋季,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淄区文化局对桐林遗址进行新的发掘,查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150万平方米,发现一处大型城壕聚落遗址,并探出岳石文化和西周前期文化遗址40万平方米,清理出壕沟、灰坑、窑穴、墓葬、房基等遗址,出土陶鬲、陶罐、骨器、石器、蚌器等文物,为探寻齐国早期都城遗址——营丘的地望所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闲暇时节,到桐林遗址作一次愉快的郊游,遥想原始社会后期先民们的集体生活场景,缅怀齐地先贤面对强敌视死如归的爱国事迹,你的灵魂将会在与先人的无声交流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盘活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这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
  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二王冢位于鼎足山的东麓,传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和齐景公的墓葬.桓公吕氏,名小白,是齐国的公子,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以管仲为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国力,壮大军事力量,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任晏婴为相,政绩为当时人所称道.二冢东西相列,因山为冢,高达20米,周长120米.
  四王冢在淄河村南,传说是战国田齐威王、宣王、瑉王、襄王墓.威王约在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国力空前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约在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聚集文学游说之士,创立稷下学派.四墓冢自西而东并列,封冢高大,周长为100~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