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二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1:44:48
儒、墨二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儒、墨二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儒、墨二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儒、墨二学为何能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墨家是先秦时期与儒家双峰并峙的学派,同被称为“显学”,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在反对儒家学说的过程中,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他认为,当时天下的种种纷争、世风日下,是“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要稳定社会秩序,就要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与孔子“仁爱”的“差等之爱”不同,墨子主张“兼爱”应当是“爱无差等”,与孔子主张的“义以为上”不同,墨子认为“利”是“爱”的具体内容和表现.为了贯彻他的“兼爱”思想,墨子抬出了“天志 ”和鬼神,认为“天志”是一种“规矩”,是评判社会政治、判别是非的标准,按“天志”的要求,人们应当实行“兼爱”.但他在宣扬“天志”鬼神的同时,又赋以“非命”的内容,对当时盛行的命定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认为天下的治乱、人们的生死祸福、寿夭贫富在于人事本身,而不在于“命”,“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所以“不可不强非也”(《墨子.非命下》).在认识论方面,他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把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实际利益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在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上,确实是一个贡献.墨家在战国时期一直保持着“显学”的地位,与儒家争雄一时,但随着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墨家就由“显学”而成为“绝学”了.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 ”(《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仁”在这里实际上是人的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子企图用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来规范人们的修养,进而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而“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视听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达到“仁”了.这就涉及到“仁”与“礼”的关系.如果说“仁”是人的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那么礼”就是制度、规范.“ 仁”是内在的自觉性,“礼”就属于外在的强制力.通过外在“礼”的强制作用,可以促使人的内在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达到“仁”的高度,而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促使人们自觉按照“礼”的要求行事.两者相互作用,可以造就出完美的人格现象.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仅为“仁”找到了人性的根据,即人天生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的萌芽,经过一番“修身”、“养性”的培养,就可以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他进一步以这种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仁政”学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这些“重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天人合一的思路不同,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其职分和规律,他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人定胜天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他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谓的“化性而其伪”(《荀子.性恶》).同孔子和孟子不同,荀子不仅“隆礼”,而且“重法”,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密不可分,从这里荀子建立他的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先秦儒家思想奠定了整个儒家学说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战国的显学是法。。。。

墨还算是,儒家就连边都碰不到了。
墨学中有攻守之道,被看重是必然,但是墨家又有非攻一说。。
儒家的学说来自周的礼义一说,当时周有一些基础。
真正的显学是纵横家,法学,兵家。

战乱不休,人心思定。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很多学问都是显学,一楼的说法不正确。

儒家不是战国中的显学。墨家红过,但是总提上来说法家才是显学。
上面那篇文,通篇在讲儒、墨思想,没看出哪里体现儒家“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