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领导的起义是怎样失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4:02:24
陈涉领导的起义是怎样失败的?

陈涉领导的起义是怎样失败的?
陈涉领导的起义是怎样失败的?

陈涉领导的起义是怎样失败的?
陈胜首先是输在了一个“私”字上.陈胜在起义时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听上去发聋振聩,实际上不够高拔,反映出他的主要个人动机,是追求当“王侯将相”,所谋的是一种“私”的东西.他在“革命”过程中,没有类似“均田地”那种为农民求利益的口号,而是以替六国复国作为政治目标和行动指导,一度号称“大楚兴”和“张楚”,替楚国复国的意思,但是他实际上没有彻底贯彻这个政治目标,表现为不肯封立楚王族的后人,反倒杀了楚王族的人.所以,他所能号召大家的,只是一个“谋求王侯将相”这样一种去当官发财、私心勃勃、不够崇高的东西.陈胜年少时曾因不能富贵而浩叹,他在田头怅恨久之,仅仅因为自己不能富贵.两千年后我们看他,仍然能从他这个剪影中感到压抑,感到他被自己的私欲压迫得那么不开心.他实在是个“私心”和“私欲”很重的人.而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领袖的.因为你的私心和私欲太重,就会和别人的私心、私欲相碰撞,就会有矛盾,别人就会脱离你,你就当不成领袖.当领袖,要有容乃大才行,要有刘邦那种豁达,主动与别人共享利益的观念.而且,推翻秦王朝这样的大事,更要有一种为公奋斗的政治大目标、大口号(或者是为农民利益,或者是为六国利益,但是他都没有落实,前者未见他触及——他也并不代表这一利益,后者则很快变形)作为纲领的.现在,再返回去看陈胜杀佣耕朋友的事,也就不觉得奇怪和突兀了.问题也是出在了一个“私”字上.作为一个“私”字当先的人,把别人的性命看得并不重要.一切围绕自己利益转的人,不免要杀别人.总是顾及着自己的利益而杀别人,最终会把自己搞得众叛亲离.不是吗?那些在陈胜身边出谋划策的故人以及诸将,踩着大嗓门老乡们的血迹,纷纷离他而去了.最后,在众叛亲离中,他终于被身边一介小小的车夫,轻易地杀死了.这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大起义的领袖的最终结局.从技术上来讲,陈胜的部将无能也是个大原因,周文、吴广都不是章邯的对手,没有项羽这样的雄人.但是,问题还不在于这些诸将无能,更严重的是这些诸将对陈胜“不亲附”.众将不亲附的原因是什么呢?司马迁给了清晰的回答.司马迁说,陈胜任用朱房为人事主任(中正),胡武为考核专员(司过),这两个位置就是专门为了跟诸将过不去而设,用于考核和纠察诸将.这两人都是整人专家,善于“苛察”,是凡他们不喜欢的将官,就都自行打掉之,根本越过司法机关.而陈胜信用这两个人,自然引起诸将不满.陈胜对于战胜略地回来的诸将,还特意找他们的微咎,捏造他们的罪名,把他们杀了,目的就是怕他们力量强了而反自己.“诸将多以谗毁得罪诛.” 陈胜是糊涂吗?不是的.陈胜这么做,还是出在了一个“私”字上,唯恐自己的权力利益被下面人侵夺.诸将不亲附的局面,走到了极端,就变成了这样:以武臣为代表的陈胜诸部将,鉴于陈胜有拘杀诸将的行为和癖好,以及其他原因,居然拉着枪杆子脱离了陈胜,另外自立为王了.他们随后不肯发兵配合周文、吴广军队的西征,也不肯对章邯围击下的陈胜施以援手,直接导致了起义力量的大分裂.有人看到这里会说:不对!陈胜手下的那些部将们,问题就正出在他们身上.他们本来就是分裂主义者,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本性就是搞割据,各自为政.所以他们才纷纷脱离陈胜的节制,自立山头.在我看来,与其把大失败的原因归罪于这些部将们没有组织性和大局意识,一味破坏和分裂革命形势,不如把它归结为陈胜的领导力不足.试问,为什么到了刘邦时期,天下的诸侯,却都肯跟着刘邦走,而不闹分裂呢?陈胜作为秦末大起义的领袖,他的私心和专制,是导致起义力量分裂和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就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专制与猜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分裂和失败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