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艺术类论文 > 教育资讯

艺术论文:山水画创作小议[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16:33:40 艺术类论文
艺术论文:山水画创作小议[1]
艺术论文:山水画创作小议[1]艺术类论文
【找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主要流派,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并“天人合一”地将自己融入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山水画的学习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临摹、写生继而达到独立创作。
  关 键 词:山水画 创作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山水画由唐代独立成科发展至今,有着丰富的传统技法和系统的传统理论。山水画的学习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最基本手段,是研究传统山水画造型规律、笔墨规律、章法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千百年来历代画家的成功之路已证明了这一点。清人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学习中走近历史,走近前人,用心灵去体验亲近大师,探究画史上每位大师的精神家园,了解其各自的笔墨程式。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超越于自然规律并恪守“感形写神、状物达意”的源于客观的主观上自觉的表现方式。由此,中国画的发展一开始就体现了艺术上的充分自由,恰恰是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使中国画建立起了主观意识、程式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和表达方式的规范。以皴法的演变为例,可以看到创造笔墨程式的一些规律。唐代山水画大多空勾无皴。五代至两宋时期,皴法有了大的发展。荆浩、关仝、范宽等北方画家创造了许多皴法,画风迭变。主要的皴法有钉头、雨点、大小斧劈等。董源、巨然等南方一带的画家创造了披麻、荷叶、米点等皴法。其中,斧劈皴与披麻皴成为山水画的两大基本皴法。到了元代,皴法形式进一步发展,由两大基本皴法演变出解索皴、牛毛皴等。明清时,产生了乱柴皴、拖泥带水皴、粗服乱麻皴等皴法。现代山水画创作中又增添了黄宾虹的点皴、张大千的泼彩、傅抱石的破笔皴。从前人的一笔一墨中可知它的程式技法语言的背后是画家的性情、人品气质和艺术修养,而不是空洞的笔墨技法。基于此,在临摹前人作品时,不能局限于只学会大师所创造的某个程式,而应去研究大师是如何用所学的笔墨语言去提炼、表现、概括自然物象,进而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创造出新的笔墨程式,从而启发自己在以后的写生创作中寻找个性化的语言。
  在具体的临摹中,要注重选取适合的临摹范本。山水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内容最为丰富的画种,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画法多变。从理论上来讲,历代佳作都值得我们学习,但从实践上说,临摹不可涉猎太广。相对缩小临摹范围,才能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另外,在临习过程中,要树立“师学舍短”的态度,也就是必须有所选择,扬长避短,既要有“从大师入手,向大师学习”的热情,又要有不能师古而不化的意识,临习前人的作品,其目的在于运用,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掌握一定的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艺术规律后,就必须走向生活,到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去摹景写生。将自然形态变为艺术作品。古人总结学习过程:“学画应先以古人为师,继而以造化为师。”造化指的就是自然界。
  在创作之前,写生尤为重要。写生并不意味着描摹自然景物,局限在对山石、树木的外形的把握上,而是以自然为师,体会大自然的精神,寻找大自然精神和人类精神的契合点。正如唐代张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句意指师造化不是眼师造化,手师造化,而是心师造化。心师造化是对大自然的心灵感悟,面对大自然长时间的观察、体味,深入了解山川的形状、体积,整体把握山川、丘壑、云林、房屋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中得心源”的目的。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对春夏秋冬的山川各具有的状貌特征的描述,反映了他对山川内在生命力的体悟。元代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论述到:“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这是心师造化的真切感受。历史上的许多大师的创造都是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体味中有了新的感受之后产生的,比如,宋代范宽以峻险雄奇的北方山水为题材,创造了豆瓣皴、小斧劈皴,适合表现坚硬挺拔的艺术效果。董源则以树木茂盛的江南山水为题材,创造了长短披麻皴,适合表现郁郁葱葱、厚润朴茂的艺术效果。这些程式语言都非一朝一夕臆造所得,而是对真山真水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去进行探索、描摹刻画、整理而得。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由自然造化到主观意象再到绘画形象的规律,是一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生不仅是掌握物象结构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外师造化的重要部分。

对中国画画家来说,创作中最重要的并不仅是构图、笔法和墨法等技法层面的问题,而是对创作观的认识、理解。
  传统中国画家对山水画艺术类论文